傳承藝術中心 Chuan Cheng Art Center

最新消息 | 2019-12-06

“謎語”對談 I 夏可君對話葉帆

撰文者:ART柒

“謎語” 



 



 



展覽開幕前夕,策展人夏可君與參展藝術家葉帆、郁濤一起探討了參展作品的“製作方式”和它們特有的“方法論”,以及作品深處的繪畫的意義,當代性,哲學涵義與文化涵義。



這是本次“謎語”展覽的學術價值。



描述: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WWmWD0MLlcsBWdicibicicpkz47JklV7TgvbeNr469BrcQqZwZnYQXPJzwXPLxaXcZLEeuvLDWVORQVtKq6CCSyEQw/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們不過是把一些問題展開,我們也不過是把一些皺褶把一些內在的隱微的地方向大家解釋一下,其實希望大家來到作品的前面,仔細面對每一個作品,這些作品是可以讓我們的目光停留下來,讓我們的呼吸轉換,讓我們的心性得到一個洗禮。策展人 夏可君



 



 



 



 



“謎語”對談



 





 



策展人夏可君,藝術家葉帆以下簡稱為夏、葉。



 





 



:首先要感謝柒藝術空間的趙明宇先生,感謝柒藝術空間工作人員的邀請,感謝兩位藝術家,郁濤和葉帆兩位藝術家的支持才有本次展覽。咱們的主題是“謎語”。當我作為策展人想到這個主題的時候還是很激動的,雖然兩位元藝術家的作品我算是熟悉,但是我想他們形成一個對話,而且挑選這兩位藝術家,趙明宇先生還有他非常獨特的感受,他說這一個輕、一個重,或一個薄一個厚,似乎這是兩種大概不是太對應的氣質,可是仔細感受,這種差異裡面呢又有一種時空的相關性,這麼一來,我也很激動,我說對啊,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做一個學術展覽,一次雙個展,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刺激,將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所以我就想這個主題叫“謎語”。



 



“謎語”是一個非常激發人想像力的概念,並且與他們兩個人的作品非常對應。當我們來到上海柒藝術空間展覽現場,一進場我們看到葉帆作品的時候,在繪畫的平面上,靠水墨宣紙黑白灰的層次就可以產生非常複雜的深度空間,充滿著各種她自己獨有的、能夠把一種墨色或黑白灰的、立體的、多維的迴旋的空間,跟她自己所特有理解的傳統文人畫的庭院或者遊山玩水的空間,跟現代都市的一種多維立體玄幻空間,以及她個人的故事、她個人的一種審美趣味,如此多樣的元素,在平面上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還有她自己對水墨線條的把握,她對空間本身的理解,這一些都被她很好的壓在一個看似單純的二維平面上,卻又做得如此的迷人,充滿了空間的曲折、充滿了文學性的交叉小徑的花園、充滿了一種現代所謂虛擬時代的空間想像。把水墨那麼看起來單純的平面和空間做的如此複雜多維立體,而且有人文歷史的詩意深度,或者說當你面對作品的時候,它好像一個無限空間的迷宮層層的套疊在一起,所以我想叫“謎語”是一個空間的謎語,一個人文歷史的穿越,所以它是一個具有文本性、它具有可讀性。



 



葉帆一直說她自己的作品不只是一個西方意義上的視覺,比如說立體的、玄幻的、空間套疊的,它裡面還有一些隱秘的故事,迷宮一般的空間裡面有文人歷史的圖像或圖像志,有微妙的細節,轉折之處的那一種幽謐的、想像的、詩意的、迂回的空間。所以它是個文本,在這個意義上面就與郁濤老師作品對應了。



 



郁濤老師的製作方式非常特別,可能把水墨推向了另一個維度,就是要回到中國傳統的器物的傳統。所謂道不離器,器不離道,它不只是一張平面作品,他要把這個平面作品變成一個“文本”,剛才我們說了葉帆的作品也是要把一個平面的繪畫變成一個可讀的文本,那麼從這個文本出發,它形成一個文本的質地,從texttexturecontext,所以他從一本書開始說話,這個書是一個text,是一個文本,他把這個文本裁切,切成一個有著觸感、有著細微的、有著這種邊線的菱形線且可觸的東西,一種邊緣參差不齊的變形的書本,那就獲得了一種形式,他用這個切的碎片紙填滿了整一個平面,這還不夠,他其實又把它做成了一個古典的畫框。他為什麼選擇畫框呢?這種方形這種古典的結構又是什麼?等一下我們聽藝術家來談,他為什麼這麼做。就是葉帆為什麼要把平面繪畫做的那麼樣的複雜豐富,就是中國傳統很少有把平面做得那麼複雜的,那也很少有人在當代繪畫裡面能夠把一個書一個物質做的那麼豐富,那麼富有層次,鬱濤通過上色,然後不停的通過日曬雨淋、不斷地養化過程,所以繪畫成為一個“養化”的方式,形態與顏色都是自動生成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在時間變化中自己生成出來的。像器物製作一樣,需要反復打磨再製造,在歷史時間的把玩裡面它生成、它生長、它變化,所以這本書最後變得有點面目全非,它像一個剩餘物,歷史的殘剩物或遺留物,或出土文物,也像一個小小的紀念碑,它像一個莊嚴經典的繪畫作品,它像一個物又好像一本書的樣子,可是它是殘碎,這種殘碎的碎屑所充滿了一個作品,可是它顯得如此莊嚴。





 



這就是現代性的審美,所謂當代的審美就是要在一個悖論性的感受裡,它看起來如此地殘碎和破損,可是它要顯得如此的經典,尤其是這種古典的畫框,它的顏色的那種古雅,一種生成所帶來的一種矛盾的感受,這就是中國當代審美要貢獻的原則。就像葉帆的作品看起來是一個二維的平面作品,一個黑白灰的單純顏色,可是她做的如此的富有人文歷史的深度,富有空間的層次,富有一種對時間空間的本體論的討論,甚至她今後也可以做成一個裝置的作品,向空間的延伸。



 



所以當把他們兩個作品放在一起的時候,就呈現一種文本的謎語,有一種被時間空間切割之後、裁剪之後、層層疊加之後,所形成的一種時間空間的謎語。藝術作品的魅力也許就是深入這個謎,它並不是向我們解釋這個謎,它是讓我們去進入這個謎,進入迷宮,進入空間的迷宮,進入時間的歷史的謎,不是去探究謎底,而是去欣賞這兩位元藝術家作品所帶來的獨特的對我們感知的衝擊力,改變我們的目光。



 



好,我就先簡單說這兩個特點,其實我們三個討論在空間裡面,主要是想聽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是怎麼做出這些作品的,他們的製作方式、他們特有的方法論,顯然是非常令人著迷的,這是一個方面,我想另一個方面可能去探討下這兩位深處的後面繪畫的意義,當代藝術的涵義,哲學涵義與文化涵義,我們可以深度的去挖掘一下,這是本次柒藝術空間謎語展覽的它的學術價值。



 



好,我們現在從女士開始,我們讓葉帆開始,葉帆在臺北的臺北師範大學讀博士,所以呢她這麼多年在臺北一直有非常好的人脈和人緣,臺灣的畫廊代理做得很好,臺灣有非常好的藏家非常喜歡她的作品,本次展覽她帶了兩張最新的作品,所以這是葉帆很用心的,是帶了一些她對繪畫的新理解,對她自己作品的一些新的改變,我們來請葉帆來談一談。



 



首先要謝謝夏老師,謝謝他一直對我作品的鼓勵和肯定,這次也因他的邀請來到了柒畫廊,有機會跟郁老師的作品一起做這樣一個展覽,謝謝趙總,使我們有幸能參加這樣一個交流活動。昨天我們有試圖簡單聊聊關於作品,或者說用一種簡短的語言來概括作品,其實我後來發現很難做到。在我們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家會說“請用一個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中心,或是簡單談一下要點”。大家都沒有那麼多時間,或者大家總是顯得太匆忙,著急著一個明確的答案,著急著快速把握“要點”。但是這個恰恰跟我的工作是相背離的,因為正是想對抗這個飛速旋轉、狂躁不安的時代,我希望在作品中間留住時間,讓時間有機會沉澱下來,人讓在觀看作品時能感受到時間緩慢經過的痕跡。所以我沒有辦法去用一個五分鐘、十分鐘去介紹我的作品。



 



:也就是說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它有一個工作就是留住時間,在我們這個速食的消費,在一個所謂的自媒體時代,在一個微信的快速時代,實際上繪畫的工作就是讓時間減慢。



 



對,希望在作品中記錄時間本身,能看到那種一種平靜緩慢的呼吸。作品記錄著我感受的生活,它們是我的閱讀、是我走過的路、是看過的風景,是遇到過的人和事、是獨處時的孤寂、是在人群中的惶惑、也有那深入海底般的冥想。然後慢慢這些感受成為浮光掠影都投到作品裡。



 



:比如說這張作品上可能就有你前不久去過威尼斯的痕跡。



描述: C:UsersVictoriaChangDesktop1.jpg



《此時此地.31》,2019,紙本水墨,138x69cm



 



 



對,這是旅行中的一種遭遇,在遭遇這些不曾預料的情況時,我的一種情緒,有一些可能很難用語言去表達的東西,在作品中反而可以比較如實的記錄。



 



:也就是說,在你的作品上,有多重時間的疊加,第一個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瞬間;第二個是自己行走過的一些尤其是西方和一些你覺得重要的一些名勝古跡的那些歷史的痕跡;第三個有你的閱讀,閱讀過的小說與詩歌;第四個還有一種傳統文人歷史的圖像志,比如山水啊、風景啊、庭院啊,最後還有一個就是你自己對時間空間的一些理解。



對,我大概自己做這些作品,做這一系列的作品,開始是從2010年開始,然後到今年,現在已經是19年底了嘛,差不多是10年的時間,在這十年的時間裡面,我是持續在做這個東西,然後一直在做也一直都在思考,而且也是把自己當一個容器一樣,希望自己是一個透明的,是不住的,東西可以進來,它也可以通過我再轉譯出去。



 



:所以平面是一個通道,對吧?



 



葉:對,就是其實我還挺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就是莊子教給我們的智慧就是超然的,不斷變化的,然後一直是保持有一個流通性的,這樣就可以感到很自由、很多東西就釋然了,就是作品可以包含更多的東西。



描述: C:UsersVictoriaChangDesktop2.jpg描述: C:UsersVictoriaChangDesktop3.jpg



 



 



:好,那在這個作品上其實我們看得到它有多重的層次,比如說它因為這個作品這個線條都是用墨,所以不是用硬筆,是用毛筆劃出來的,我們在這個空間上可以看到幾乎10種線條10種空間的疊加,比如說它從一個傳統的宋代冊頁的馬遠的水紋開始,從一個水紋始的時候,她畫的線條實際上是有傳統水紋的細微震盪的節奏,有筆墨的趣味。然後下面是一個投影,就它有這個灰度的變化、氣候的變化,這是跟傳統的對接。第二個,我們看到一個硬性的線條,像傳統界畫,又像西方的幾何,一種橫行的線條,但是呢因為是毛筆劃的,所以它還是有它細微的飛白,有細微的震盪的痕跡,這是第三個;第四空間我們說它有窗格子的一些線條的空間。畫面上有很多的線條,你是如何處理線條的?如何從線條出發,建構自己的空間?



 



我對線條的認識,其實從我大概是七八歲開始學畫畫、畫素描的線條,同時也開始拿毛筆字寫字,所以我對線條這個視覺語言中最基本的元素,一直有在持續的關注和研究。那在我現在的作品裡線條首先一開始,在沒有染色的時候,它其實就像一個網格,它在我作品裡面它是一個網,同時也是作品的骨架。



 



:就像一個方塊字,像一個漢語所說的臨帖的方格字。



 



對,它分割了我所有的空間,是分隔的空間,但是同時它在連接空間,構建空間。



 



:說的很好,你看我們本來現在談技術含義,就還是談到了本體,就是關於時間空間的一種本源的理解,個人獨特理解。



 



然後又有一種悖論的感覺。就是它區隔空間其實有點篆刻的影響,篆刻上面的線條不也都是相互相生的東西,在線條中間我在找自己的節奏,就是短的線條和長的線條,白色的線條和黑色的線條,水和木紋有質感的線條,以及就是像您剛剛也提到界畫裡面的線條。只是我的線條常常可能不太會被注意到,它不同于書法、書寫中的那種很明顯的線條。它們大部分是用界尺繪製的,乍一看似乎都一樣,但其實我在作品裡面所追求的是一種很幽微很極致的變化,就是在這種細線裡面,我依然要在最低限度裡面去找那個變化,就是所有的幹濕濃淡都還是有的,在古代傳統作品中那種的線條品質我從未放棄過。這個一般如果沒有靠近作品,或者想去深入理解的人,不會觀察到,而我在作品時是仔細處理過的,有的線條濕一點,就是它濕一點它就會比較實,它實一點後它那個空間和那個塊面都會不一樣,它會融到那個塊面裡面,有一些線條它會比較銳利,它銳利之後那個邊線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



 



:我們在別張作品上可以看得到,所以它這個線條呈三角形的時候,它一種尖銳感,它完全打開另外一個空間。



 



這是談到線條所構成的形狀,如果是談線條本身,它就已經有很多的層次。



 



:所以從線條本身到線條構成的空間,這種空間叫一個多維的空間,這其實是一層層的轉化。



 



我之前去敦煌,看敦煌壁畫裡面的一些線條,還有摩崖石刻,我研究生方向是書法和繪畫比較研究,後來關注西方現代繪畫的時候,也有在觀察和比較他們怎麼用線,以及吸納早期的一些洞穴壁畫上面人留下的痕跡。而且線條它是不同的藝術家會讓他的線條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線條在不同的時代也是會賦予不同的精神。所以對於線條我一直還是在學習和一個探索的過程當中。然後我想談下染色,因為線條和染色,這兩個是構成我作品的基本嘛,我染色的話就是很傳統工筆的敷色的方式,只是一層一層去染,只是說我在做這個層次的時候,我會很講究它的那個微妙性,就是水和墨的比例。



 



:我想繪畫無外乎就是形與色、平面三者之間的關係。剛才我談到了它多維的平面,然後你看到線條作為基本的語言,然後是顏色,那用黑白灰這麼簡單的顏色怎麼接過去這麼複雜的平面,你是怎麼做的?



 



鋼琴也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但鋼琴可以彈出所有節奏和情緒。我在染色的時候,是在找一種白中的白,黑中的黑,一種很微妙的那種層次,每天在染色的時候,眼睛一直在不停的比較,就是這個地方還需要染多一遍還是染少一遍,就是可能一般別人不注意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我自己心裡是知道水過就一定會有痕跡。所以在染色上,我感覺因為這些不斷重複和複雜的動作,就能在畫面中形成光線和空氣,那些白它不僅僅是留白,它也可以是光。而且這種線條和那種光,它會自己造成場域。很多時候作品是自己在生長的,就是不是我在畫它,而是畫著畫著的時候它自己告訴我說“這裡我需要一塊白,這裡我需要一根線,然後這裡我可能需要一個什麼來構成一個什麼樣的空間”然後它們整體又會形成一個迷宮,一個我根本不曾預料的迷宮。這是奇妙的、讓我為之著迷的,就好像我在畫這張《此時此地》的時候,我是剛從威尼斯回來,在威尼斯我就一直不斷地迷路,那是個夢一般的地方,沒有陸路,走幾步就是水,就是看起來都差不多的牆。我走在那個街頭在彷徨的時候,在找路、在迷失的時候,我就特別有一種錯覺,就跟我站在自己的作品當中一樣,或者我在畫的就是這種感覺.....



 



:就是你也走進繪畫當中了。



 



對,就是有一種很超現實的感覺,我們其實在人生的途中也都常常在找尋,常常會迷失,常常會遭遇、或身陷自己的迷宮,這種空間感跟我作品的呼應是一體的。



 



:嗯,藝術就是一種進入到世界的、空間的迷宮裡面去,要穿越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這是個西方神話中尤利西斯的漫遊過程。



 



對,這個題目我們叫“謎語”嘛,我就覺得真的很貼切,我給作品命名為《此時此地》,但是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是在此時此地,但此時此地又是何時何地?



 



:那我現在就想問兩位藝術家,這種對水墨的重新理解跟傳統的差別,以及在當代藝術的價值何在?比如說當葉帆你把線條,用我們知道傳統的線條,它跟造型、跟山水、跟漢字書法的形態有關的,可是你的線條你是把它單純地解放出來,而且你賦予這些線條完全不同的含義。它跟空間結合,你是把線條跟一個純粹的空間,甚至跟一個所謂的在這個書寫的痕跡實施一個結合,最後形成一個多維的時空,完全離開了傳統,但是又有一種對於傳統時空的感知,從傳統漢字的空間、庭院遊走的空間、三元法的高原與平原的空間,就形成一個現代的比較多維的,甚至是虛擬的、甚至是都市的、甚至是迷宮一樣的多維空間,這個轉化裡面,它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線條是我對水墨的一種理解,其實現在大家都在談水墨,或者都在強調水墨,但我恰恰認為我們不需要強調它,而且水墨本身,就是這種水的特性,它本身就會教給我們一種東西,它是一種滲透性的,它不是侵略性的。它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他(指鬱濤)也是滲透性的,放在戶外風吹雨打。



 



它是自然的,所以我們在自然中就能學到很多東西。包括我對線條的觀察也是,生活中到處都有線條,樹皮的線條、樹葉的形狀、水的線條。



 



:所以在你(的作品)裡面,有水紋的線條,有大理石的線條。



 



都是有自然的痕跡,我們其實觀察自然它就非常豐富,包括不同的灰度,你看天空、你看雲朵,天空的顏色就是一直有不同的灰色,我是認為我們應該對水墨更加自信,不需要去強調它,它本身就很自在很自足,我覺得有時候我們越強調可能離它越遠,這是我的一種理解。



 



:也是一種悖論,就是我們越遠離它可能越接近它。



 



對,我感覺我自己實踐,或者說這些年的一些探索,教會我的一些東西,我們是要不斷的跟它學習,你變得越接近它,你就越覺得不需要強調任何東西,包括風格也是這樣,風格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如若是刻意去塑造的風格那就是可能是瑕疵了。



 



:風格就是限制。



 



葉:是的,也是一種限制,如果我們可以像水一樣,我們可以不要去強調什麼形態的話,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而且會很寬廣。



 



:所以水墨藝術它其實後面隱含的是一種自然化的原理,就是當我們不去談水墨藝術,我們可以談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自然化的原因。 



那麼回到現代性來,它那個所謂工作的成分已經沒有了,那它有一個藝術的成分,就用這個筆去創造,那顯然這個又不夠,因為知識創造它也可以很表現,甚至可以放縱,甚至可以去賺錢,但它怎麼可能回到一個生命的修養過程。我覺得葉帆在你的作品裡面,雖然你是女生,雖然你年紀不大,但是我就在你的作品裡面看到水墨的一種獨有的精神氣質,它很沉靜,就這種氣質,可能跟你的個性跟你的經歷有關,但是我想這個生命的態度和藝術工作的態度,就是你說的時間的緩慢,時間的停頓,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現代性,我們要克服現代性的一種反向的生命能力,你自己是怎麼理解的?



 



其實我剛剛講說不需要強調水墨,不是不重視它,其實我對水墨是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對這個材料本身我是很有某方面的執著,因為毛筆和宣紙這個材料,才可以達到我想要的那個細膩程度,別的東西做不到。包括它的透明性,就是我不可能用油畫去做我的那些細節,做不出來,我所要的那些東西真的只有毛筆和宣紙才能做出那種質感。毛筆它幾千年這種豐富性,它每一個朝代賦予它的那種精神性,就是它們不僅僅是物質,也是承載很多複雜的文化符號。



 



:不好意思打斷一下,這是中國水墨藝術一個可能跟西方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國傳統的毛筆它不只是一個工具,它也是一個靈性的表達的靈媒,靈媒就是一種靈魂的交流仲介。它是把心性和質感,因為毛筆是軟的,紙也是薄的,水也是,不過像郁濤老師說他其實看是一本書其實還是紙,它不是布,它可以曬啊,它的接納性更強,因為自然是比較敞開接納的,那在你這裡是保留了傳統這個筆墨的部分,但是你不是表面的繼承,你是保留了筆墨、它的線條,無論是在它的滲透性,它的靈性的部分,你自己怎麼形成一種個人的,你繼續講。



 



我是覺得就是讓線條自己去發生吧,讓它自己去發展,就是不要自己干預太多,把所學到的東西都慢慢地融進去,我自己因為還是一個積累和學習的一個狀態。



 



:就是這個東西裡面有一種現代性的反諷,就是我把一個真實之物揉碎之後、打爛之後,我重構一個事物,還是這個物,可是它比那個物更真實,它把它內在的能量釋放出來,產生一種錯覺,就是它是一本書,可是它也不是一本書,它又不同于傳統是與不是之間,它是這個事物摧毀之後的重構,可是它又只是保留它的殘碎和未完成性。所以我就在你們兩個作品裡面,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現代性的審美和倫理,它是面對一個水墨世界的終結,其實在一定意義上面,它是面對一個傳統的古典文人美學和水墨藝術的終結,它知道其實不能夠直接繼承,它必須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建構它。那麼對葉帆你來說,你是保留筆墨的線條,可你的線條已經不是傳統的一種痕跡,那種所謂的書法性所謂的繪畫性,其實你是圍繞空間,為了純粹的空間、多維的空間、以及圍繞時間在空間中的折疊停頓,它的幽微深處來建構一個線條,所以線條可以在這個新的時空裡面生長,它跟傳統的生長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是可以這麼講。



 



對,也會暗示出很多內心的心理空間,我們的現實空間之外。然後我也非常贊同郁老師講的作品中那種遊戲性,我自己也很覺得這是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就你那張比較裝置性的作品,很像小孩子的積木,就有一種凸凹不平的一種積木堆積為塊狀的、有遊戲感,自由的遊戲的藝術形式。



 



其實我是一個蠻克制的人,在情感方面,在表達作品方面,我也都是比較審慎或者比較克制的去對待,但我覺得這種克制它跟想要的自由是不衝突的,就是我們依然可以,我在做作品的時候也經常提醒我自己說,我不是一定要追求這個作品要如何的完善。



 



:你的作品也可以無限的往下做的,因為這種多維的空間打開之後,你可以不停的只要你願意的話就可以再來一遍。



 



就是藝術還是應該是好玩的事情,還是應該我們跟它一起玩,它跟我們對話,我是覺得它好像另外一個人一樣。



 



:好,我想我們這一次兩位藝術家的雙個展“謎語”,我們剛才談的這麼多,其實好像是在解答一些藝術的謎和一些現代性生命的自我認識之謎,其實呢我們不過是把一些問題展開,我們也不過是把一些皺褶把一些內在的隱微的地方向大家解釋一下,其實希望大家來到作品的前面,仔細面對每一個作品,這些作品是可以讓我們的目光停留下來,讓我們的呼吸轉換,讓我們的心性得到一個洗禮。



 



因為這些作品經過了傳統文人的美學修養,他們在裡面有這種所謂傳統整個審美的積澱,以及又有它的內在轉化,甚至具有它的當代觀念,具有一種生命倫理的態度。我想這種把水墨轉化成當代生命的修養和一種自我的認知,一種時間、空間的遊戲,一種自我反諷的態度,一種未完成性,我覺得這些品質可能就是水墨精神。水墨性在當代的轉換中所代表的一種特點,也代表了一種藝術精神和一種生命的能力。所以我希望我們這兩位元藝術家的作品今後有更多的拓展,葉帆作品可以向空間拓展,然後郁老師也可以做出更為具有裝置感的藝術組合形態。本次展覽,因為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繪畫展,所以我們沒有把影像作品把空間作品過多的帶入進來,這是我們今後可以繼續加強的。好,我們的討論就到此結束,謝謝。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