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藝術中心 Chuan Cheng Art Center

最新消息 | 2025-07-04

ART TAICHUNG 2025台中藝術博覽會 當世界失序,當代藝術的內在回聲

撰文者:藝術家雜誌編輯部 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ART TAICHUNG 2025台中藝術博覽會



當世界失序,當代藝術的內在回聲



台中日月千禧酒店/2025年7月4日~6日



撰文/編輯部 圖版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收藏+設計2025年6月213期)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即將在7月4日至7月6日於台中日月千禧酒店登場,7月3日舉辦 VIP 預展。作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3大藝術博覽會之一,台中藝博邁入第13屆,隨著台中市區的開發以及人口密度的提升,台中藝博希望能夠以更加沉穩的步伐,走入城市脈動與心靈深處的雙重節奏中。





內觀轉向與當代的感官生態



 近幾年世界情勢的動盪,伴隨著部份人們的覺醒,兩相交織之下,我們彷彿正穿行在一場無形的情緒濃霧之中。從地緣政治的張力、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國際認同的再思,再到亞洲的貨幣升值、消費大國美國突發的對等關稅等世界級的事件,全人類的集體心境彷如潮水一般,在極短的周期之間震盪。生活中的一方面,既顯現出我們的焦灼不安,一方面也渴望著某種更溫柔、更深層的感知方式,來為日常開出一條細小的通道,聊以安放自身。



 資訊密集與情緒過載,藝術作品被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方式,同時完整的作品也替觀者規畫了一個情緒舒適的港灣。淀筆下的女孩,穿越雲朵與星星,懷抱小狗、拿著冰淇淋,輕盈地飄浮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她自由不拘的筆觸與層層堆疊的材質,構築出一個關於安心與逃逸的溫柔世界。在那裡,我們得以放下日常的重力,稍作喘息。





淀 帶我飄走吧 複合媒材 72.5 × 60.5cm 2024

凡亞藝術空間



 而浪作(沈書民)以陶為媒,手捏即興的創作過程彷彿一場與時間與情緒的對話。他與陶土之間的對話毫無設限,盡可能讓每一件作品都回應當下的身體感受與創作者的內在狀態。這是一種純粹的創作實踐,以手的觸感為核心,在節奏與形狀中找回「做」與「想」合一的創作初心,也讓觀看者能從這些獨一無二的陶件中,感受到身體記憶的回聲與情緒的寧靜。





沈書民 觀物者01-06 美國黑白熟料土、日本瓷土、南洋櫸木 10-13 × 5.5 × 37-34cm 2025

333 GALLERY





皮膚、符號與記憶的幽微對話



 身體是感知世界的起點,也是我們與現實互動的最前線。李采恩以水墨語彙細膩描繪自然與人類情感交錯的風景。枯枝、獸皮、蛻殼、火焰,如同記憶的碎片,在夢與醒的邊界閃現。李采恩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於生活中難以描述、不值得記錄的細瑣事件或感受。它們可能是被拋棄的垃圾、舊的報紙雜誌、花葉腐爛的觸感、牛蛙在雨後的鳴叫、壁虎被門窗夾死所發出的臭味⋯⋯.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被李采恩以影像的方式擷取,再透過繪畫轉譯,成為一道道孤獨而荒涼的風景。正如內觀的歷程總是在破碎與重組之間擺盪。





李采恩 霾霧綠洲 水干顏料 91 × 117cm 2018

東籬畫廊



 黃頤勝則從經典神話出發,重新詮釋波蒂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但在他的畫中,誕生的不再是絕對的女神,而是一隻平凡的大眾象徵──麻雀。他將日常生命轉化為愛與美的象徵,也同時揭露那一刻之後所伴隨而來的無形束縛。畫面中的奶嘴、OK蹦與飄落的櫻花,看似柔軟,其實暗藏控制與期望:奶嘴是「該被餵養」的規訓、OK蹦是「你受傷了就該被貼上」的預設,而櫻花則象徵著社會對「美」的無聲壓力。



 這幅作品是一則情緒氣候的寓言,在輕柔色彩的包裹下,拋出深刻的提問:我們從何時開始被告知該如何感受?誰來定義什麼是我們的傷?在這樣的語境裡,黃頤勝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照見每個人身上那段被命名、被期望、被療癒─卻未必被理解的歷程。





黃頤勝 神話的誕生-維納斯 油彩、畫布 66×66×2cm 2025

尊彩藝術中心





數位斷裂、環境情緒與靜默美學



 藝術不僅是感官的延伸,更是我們與世界情緒互動的地圖。陳岳宏提出「幻肢認同」的概念,反映數位時代人們在虛擬與實體之間游移的主體經驗。他將影像檔案、網路素材與自我觀看交疊成層,以圖像、模型與繪畫語彙,映照出現代人在資訊暴漲下的身體錯位與認同斷裂。他的作品,正是內觀轉向的實踐場域,呼應當代人的模糊感知與身份分裂。





陳岳宏 觸 壓克力顏料、畫布 82×63cm 2025

日帝藝術



 陳昱凱以繪畫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複調關係,他筆下的風景充滿不穩定的地形與變異的生物,讓觀者陷入一場既危險又浪漫的情緒旅程。畫面既不是控訴,也不是消極逃避,而是透過幽默與戲謔,試圖柔化環境焦慮,為藝術與現實之間建構一種可共處的語言。





陳昱凱 熱帶植物 壓克力顏料、樹脂、油彩、畫布 112×145.5cm 2025

藝星藝術中心



 蔡函庭的畫作則如靜默詩篇,以芭蕾舞者與青鳥的意象,呈現生命之中那些不穩定卻堅定的精神軌跡。她描繪記憶如何透過身體顫動留下軌跡,也讓情緒成為圖像的主體─那份脆弱與美感交織的表現,不只是對生命的觀察,更是一種溫柔的情緒記錄方式,提醒我們:即使無常與裂縫不斷,仍有可能在其中發現行動的力量與自我修復的節奏。





蔡函庭 日日的念想XVI:一路生花 油彩、畫布 72.5×116.5cm 2024

傳承藝術中心



 也正因此,藝術不再只是圖像的堆疊與形式的演練,而是回到了我們與世界之間最原初的感官連結。2025年,ARTTAICHUNG 將邀請觀眾與藝術家展開一場柔軟卻深刻的旅程,從複雜的社會現實回望自身。期待藝術創作不再只是可見、可思,而是可觸、可嗅、可共感;也不只是對現實的批判或逃避,而是與創作者一起往內心探索,為這個時代找尋另一種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共存的節奏。



 在這樣的展場裡,藝術不只是展示,更是修復與調頻。我們邀請觀者放慢呼吸,讓感官甦醒,重新訓練自己去聽、去看、去感受那些被速度與焦慮壓縮的細節。在這些作品之中,有人為城市打造另一種流動的情緒地圖,有人從植物、氣味、記憶中回望童年與創傷,有人以織物、土壤、身體行為建構出非語言的療癒語彙。他們的創作,是神經系統的延伸,也是一種信仰的輪廓提醒我們,在靜謐中仍可孕育行動,在渺小之中依舊可以練習共生。



相關連結

《藝術家》雜誌